网站首页 >> 2025 SIS 展示 >> 李宗荣:论信息科学的基本假设与逻辑前提-
2025 SIS 展示
李宗荣:论信息科学的基本假设与逻辑前提 ----2025年7月3日讲座文稿缩写
论信息科学的基本假设与逻辑前提
----2025年7月3日讲座文稿缩写
李 宗 荣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摘 要:作者认为:通向科学殿堂的途径是假说-证伪,科学小路的两边是垃圾场与坟场;在中国信息科学研究领域中,科学权威的独断论压制批评,阻难创新。作者主张,信息科学讨论的基本假设与逻辑前提是:信息虚在论 ∙VS∙ 信息实在论。中国信息科学研究需要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与经验实证;还需要明白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我们只有抛弃钟义信主张的广义信息论自然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塑造一个信息科学的新世界。
关键字:信息科学,基本假设,逻辑前提,逻辑实证主义,信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第一作者简介
李宗荣,男,湖北省荆门人;1947年1月生;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退休教授,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64-1970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数学系,2002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攻读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湖北省的科学研究项目;出版《医学计算机基础》、《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及应用》、《理论信息学概论》等著作;发表论文一百篇。
1、通向科学殿堂的途径是“假说-证伪”,科学小路的两边是垃圾场与坟场
人类知识体系主要有三个门类,宗教、哲学与科学,分类的依据是:被“实证”的程度。科学可以分为物质科学(自然科学)+ 信息科学;因为我们假设:世界=物质+信息。在一门科学内部,依据抽象的程度,可以分为:理论+技术+工程。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知识是公开的,是“开源”的。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专家,因为知识是一个逻辑整体,是一个自洽、完满的系统,而不是一个随机堆放的仓库。正如,高中的教材和知识是公开的,但是那些高考“钉子户”却很难考出好的成绩。对于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灵活运用才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可以认为,所有做学问、搞研究的人,都在做同一个事情:提出“假说”:即根据若干理性和感性材料,作者“认为”(或者相信,主张)事情应当是 “如何如何” 。但是,科学史家说,95%的假说,都被“证伪”了;即在通往科学殿堂的崎岖小路的两侧,就是垃圾场与坟场。[1] 有专家甚至说,要有胆量、有能力踩着“尸体”前行。
2025年6月21-23日,重庆的刀郎演唱会,史诗级别的热闹。李宗荣最喜欢他的《罗刹海事》。这位歌手唱出了政治家、伦理学家的心声:“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的根本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但是人的本能更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马户”不知他是“驴”,“又鸟”不知他是“鸡”,很正常。那么,如何更加接近“真善美”呢?答案是:“证伪”!自我反省+他人质疑批判。
有人说,小的成功来自朋友的帮助,大的成功来自对手的帮助。北约东扩,把普京推上道德制高点;泽连斯基提供轰炸他自己的理由。如果你发现,有人故意为难,存心捣乱,要首先想到:并不一定是坏事,他给你创造新的更大成功机会!
2、科学权威的独断论压制批评,阻难创新
我们每一位研究者,都希望并且认定,自己提出的“假说”是真理,然后“捍卫”自己命题的真理性,为自己的命题进行辩护。但是,有95%假说者的命题注定被扔进垃圾场和坟场,所以假说者必须乐于自己命题的“证伪”。为了增强理论具有的生命力,就要求我们放弃“独断论”的研究方式,主动地接受批评。支持和鼓励“证伪”。李宗荣主张建立“信息科学”的“学术共同体”,相互批评,相互打磨,共同探讨,积极“证伪”;这样才能抵达信息科学的殿堂。
我们需要告诉非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信息科学的“范式”是什么,如何实现由自然科学(物质科学)向信息科学“范式转变”。这是历史责任。《广义信息论》著作的作者,鲁晨光说,中国的信息科学研究“一盘散沙”,没有聚合力。为什么这样?李宗荣认为关键是:科学权威的“独断论”研究路线,坚持甚至发展自然科学(物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数量化公式化推广到信息科学;而且压制批评,阻难创新。至于科学权威本人的抄袭与剽窃,则不仅涉及到历史责任,而且违背学术良心。
一部科学史,就是科学发现被抵制与获得承认的历史。中国信息科学研究的历史提供了又一个生动的实例。由于科学发现被抵制,使得新的科学成果在获得承认时间上被延迟,在传播空间上受限制,以及使发现者遭遇不幸。科学的二重性使科学权威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科学权威在权威结构中处于特殊地位而表现出维持着科学共同体的范式、引领着科学发展方向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权威对科学新成果的压制和对科学人才的排挤又表现出对科学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赵万里与刘崇俊在《科学精英权威的异化》( 中国科技论坛,2009(10))中称:“科学精英既可能与真理同行,也可能与丑闻相伴。”[2]
3、《科学蒙难集》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必然经历艰难曲折
解恩泽教授主编的《科学蒙难集》于1998年出版。他说:科学蒙难的四个主要原因:第一,反动阶级的扼杀:第二,学术权威的压制:第三,错误哲学的阻碍:第四,争名夺利的诋毁。科学权威的滥用,对科学发现的抵制,主要表现为:第一,科学精英嘲讽打压新发现。第二,科学精英漠视和忽略科学新成果。第三,科学精英阻止将科学发现纳入科学知识总汇。
科学权威因同行竞争的利益冲突压制科学新发现。美国罗巴德与费立格和索曼做着同样的神经性厌食症研究。为了争夺优先权,费立格利用手中的论文审阅权阻拦学术杂志发表她的科研成果,并让他的助手索曼堂而皇之地剽窃她的成果,在捏造数据后,抢先发表论文。罗巴德据理力争许久,才使剽窃真相大白于天下。
李宗荣在上一个讲座中,批评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作者的“抄袭”与“剽窃”,他用“广义信息论”冒充“信息科学”、欺骗与误导读者40年,他自己不研究,也不高兴别人研究信息科学。其他人研究了信息科学;钟义信就不让别人在他主持的国际会议上印发研究成果,竭力阻拦信息科学的发展。钟义信的追随者批评李宗荣“不团结”,好像中国研究信息科学的学者都来背诵“全信息=语法+语义+语用”,拥护钟义信广义信息论冒充信息科学,才是“团结”。李宗荣认为,“假说者”珍爱自己的理论,不乐意让它被证伪、进入垃圾和坟场,是正常的。但是,“证伪者”自己必须开足马力,快速前进,远离坟场,奔向殿堂!
4、钟义信当上国际信息学会主席及其中国分会主席,当上四院院士
2024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一院院士”共1617人。其中,“两院院士”的34人。
在网上看到:在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外,有一个“四院院士”,钟义信,他同时是:发展中国家工程科技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院士,国际信息研究科学院的院士。哇,他一个人等于两个两院院士,四个一院院士。而且,他是“国际院士”,尽管他不是中国的院士。
2025年5月8日,智能系统学报推出视频,《钟义信教授:机制主义通用人工智能理论——中华文明引领的AI范式革命理论成果》(以下简称《成果》),2小时15分钟。该“四院院士”介绍 “全信息”、“全知识”、“全策略”理论。哇,钟义信全信息的“广义信息论”,不仅可以冒充“信息科学”,还可以“推广”成为“通用人工智能理论”。
非常可惜:以抄袭剽窃的“全信息”为基础和核心的 “广义信息论”式的“信息科学”,把自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推广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到处都是“数学公式”,其实并不是信息科学。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发现:居然在64万字的《原理》专著中,没有给出“信息”的定义。
所谓给信息下定义,就是揭示“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即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并且对它的所属进行“分类”。钟义信说,全信息=语法+语义+语用。这类似于说“全苹果=果皮+果肉+果核”;这是“组成与结构”的分析,不是关于“信息”内涵的定义,也不是外延的分类。固然,作者定义了“本体论信息”,与“认识论信息”。但是,给信息的“下位概念”定义,不等于揭示了“上位概念”信息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原理》的作者钟义信连“信息”的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明白,他能够说出关于信息的“原理”,能够有底气做在国际大会上做关于“信息科学范式转变”的报告吗?显然,丢掉钟义信“广义信息论”这面“马户又鸟”式的“假信息科学”的旗帜,面向信息科学概念、原理与方法的方向前进,是中国信息科学研究者的当务之急。
5、信息科学讨论的基本假设与逻辑前提:信息虚在论·VS·信息实在论
任何科学概念、科学命题,包含科学的判断、推理、论证,都有它的基本假设和逻辑前提;这些假设和前提,都会涉及到人类理智思考的最基础的问题,即全部知识系统的“根”上的问题,自然就进入到哲学的范围。
比如,我们在研究“信息不是意识”这个命题,给出信息的定义和分类,讨论关于信息理论的论证等,每一个发言者都必然具有自己的某种“预设”,成为推理的“前提”:(1)世界上除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什么都没有了;(2)世界上不仅有物质和物质的运动,还有信息和信息的演变与增长。如果基本假设是“物质一元论” 那么其理论前进的方向和路径,与基本假设是“物质-信息”二元论,之后的前进方向和路径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
如果“假设”是物质一元论,以此为“前提”,那么“信息”既然不是“物质”,就必然是“不实在”、是“虚在”。物质人脑发展到“极致”,才产生语言、文字,产生信息和智能。如果“假设”是“物质-非物质”二元论,以此为“前提”,那么“信息”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存在,是其载体的“含义”。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物质与非物质,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任何信息,或者它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或者是某个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任何信息系统,若没有“外力”的推动,它自己依靠“内力三角形”而自我驱动。所以,一切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原则性分歧,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信息虚在论”与“信息实在论”的对垒。
钟义信《原理》的“全信息”理论之所以错误,不仅仅因为把抄袭和剽窃而来的观点说成是他自己的“提出和建立”,而且因为他讨论问题的基本假设是“辩证唯物论”,推理的逻辑前提为“物理-数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这样,钟义信所谓的“语法”、“语义”、“语用”,就必须“数量化”,然后将全信息的数据“代入”他制定的所谓“原理”的数学“公式”,就能得到信息运动的“轨迹”。但是,钟义信《原理》的理论经不起“逻辑实证”和“经验实证”的检验。所以他用“广义信息论”冒充“信息科学”,经历40年之后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6、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与经验实证
西方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要求,“真理”必须是逻辑实证或/和经验实证的。比如,如果A›B,B›C,那么A›C,逻辑证实。又如,自由落体规律计算公式H=G*T*T/2,经验证实,没有例外。但是,可能有的学者编制出一个自己认为是真实无疑的理论,然后以一种独特方式辩护自己理论:“独断论”(Dogmatism)。这就是现当代学术研究中的那种“非批判的、偏爱的甚至非理性的坚持某种意见”。时代出题,作者答卷,读者阅卷。一个作品的价值,作者的“自评”可以作为参考,主要是由同时代学者和后人的“他评”来决定。
有的信息科学研究者完全不讲“逻辑”。比如,《原理》作者钟义信曾说:智能产生的过程是:“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李宗荣与苗东升一起问他:“数据是信息吗?”他回答:“是”。其实,“知识”也是信息,他的概念体系就是一盆浆糊,没有理顺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更有信息科学研究者完全不讲“实证”。比如,《原理》作者钟义信说全信息=语法+语义+语用,都是必须“数量化”的。但是,老早就有人建议他:“举例说明”;把他的《原理》的语法、语义和语用,分别地“数量化”,解释作者“思维”的运行“轨迹”。他装着没有听见。“全信息”概念和理论是个典型的“独断论”思维。尽管不少作者反复批评,《原理》作者钟义信在2025年5月9日2个多小时的“视频”讲座中依然坚持“三位一体”的“全信息”,还发展出“三位一体”的“全知识”和“三位一体”的“全策略”。
7、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
7.1 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制定、理解和回答 基本问题的理性尝试。它阐述了哲学思考的一些重要内容,并帮助我们将其与其他类型的思维区分开来。“基本”一词的意思是“基础的”,与什么是基本有关。基本问题是与“根”有关的根本性问题。它们是我们能问的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它们往往是抽象的问题,与人类经验的广泛领域有关。西方哲学的一些主要分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区分,是因其提出的基本问题有所不同。[3]
7.2 什么是本体论问题
一个被称为本体论的哲学分支处理下面的问题和相关的问题。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真实?”我假设:并不是所有看起来真实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换言之,我通过问“什么是真正的真实?”我是在问:我们如何区分现象和实在。它的目的之一是发展一种实在理论或真正真实的理论。(物质实在论,信息实在论)
7.3 什么是认识论问题
西方哲学中被称为认识论的分支关注:知识和真理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知识和真理的概念是我们许多思维的基础,包括我们所说的科学。(自然科学与信息科学)认识论者寻求一种关于什么是知识以及如何将其与观点区分开来的理论。他们寻找真理的定义,并想知道我们如何正确地区分真理和错误。
7.4 什么是价值论问题
西方哲学的第三大分支是价值论,它与价值研究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区别有关。传统上,价值论分为两个大类:美学和伦理学。美学处理的问题如下:美是品味的问题,还是客观的问题?评判艺术作品应该用什么标准?我们能定义艺术吗?伦理学试图决定我们应该用什么价值观和原则来判断人类行为在道德上是对是错。什么是最大的“善”?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应用伦理学将这些价值观和原则应用于人权、种族正义、全球化、环境伦理和动物权利等社会问题,以确定什么是应该做的道德上正确的事情。
8、抛弃钟义信的自然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塑造一个信息科学的新世界
自然科学的“法则”不能解释精神现象。这一点,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于19世纪末撰写的《精神科学引论》明确指出。该书诞生于欧洲学术界对自然科学方法论适用性的争论背景下,旨在为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人文研究构建独立的方法论体系。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生动而明确地告诉我们,仅仅靠着自然科学方法,不仅不能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问题,连自然科学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在本质上,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背后,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如果“物质一元论”绝对正确,如果“世界上除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就根本不需要探讨非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但是,到了信息时代,人工智能的时代,全部的学者和社会成员都看到了:的确有一种“非物质”的存在。信息传递,靠互联网;物质传递,靠物联网。物质世界是守恒的,信息世界是增长的。物质运动靠外力推动,信息运动靠内力驱动。物质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热寂”,信息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繁荣”。
但是,“信息虚在论”的物质载体,可能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级别上的院士。人家几十年的“成果”,著作等身,长期坚持的观点和理论,不能因为信息虚在论错误了,就全部放弃,公开承认错误。所以,信息虚在论者“发明”新的“复数理论”,提出“虚在/实在统一模型”。而且,他们还发声: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意识形态主流!曾几何时,中国男人面临选择:“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政治站位与脑袋的去留相关了,岂止意识形态!
到2025年5月9日,四院院士钟义信的视频演讲还在坚持“全信息”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看到网上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致敬香农,超越香农》。李宗荣模仿着说:“致敬四院院士,超越四院院士”。李宗荣是“零院院士”,隔几个档次(0→1→2→4)。但是,李宗荣实话实说,四院院士需要弥补知识短板:(1)语用学;(2)本体论和认识论;(3)著作权法学,侵犯国内外学者的权利有人管的;(4)价值论、伦理学,位高权重的“科学精英”的义务和责任。
李宗荣坚信,自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适用于信息现象的研究,“物质一元论”和“信息虚在论”是错误的。信息时代呼唤“信息”的科学,修正和补充“物质”的科学。我们应当放弃钟义信“全信息”的“广义信息论”,塑造一个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信息科学新世界。要在我们的手上,终结美西方主导世界科学与哲学的历史!当然,建立一个信息科学学术共同体,打造出共识性的信息科学的科学范式,需要很多人的、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但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只要有一个团队齐心协力,胜利的到来是迟早的事。
8、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译者,王诚.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
[2] 赵万里,刘崇俊. 科学精英权威的异化. 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0期.
[3] Gary E. Kessler. Voices of Wisdom ------ A Multicultural Philosophy Reader, 9th Edition, USA,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