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2025 SIS 展示 >> 下淋:流掉了
2025 SIS 展示
下淋:流掉了
关于信息心理学的哲学反思
夏 琳1,2
1.武汉晴川学院,中国 武汉
2.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中国 武汉
摘 要:一项运用信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重新解释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及应用》,2017年10月在中国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上半年,就脱销了;本文将分析其原因。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里实验室, 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他的研究方法就是“数学-物理”的“量化”方法。 “意识”曾经被赶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研究人类“意识”的主张和学说,被称之为“伪科学”。该书的成功,就在于对“物质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主导的心理学传统的批判与创新。
关键字:心理学,物质一元论,信息心理学,物质-非物质二元论,心灵哲学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Informational Psychology
Lin Xia1,2
1.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Arts, Wuhan QingChuan University, Wuhan China
2. HuaGuang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t Wuhan, Hubei China
Abstract: A research achievement that applies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o reinterpret traditional psychology, "Information Psychology: Background, Essentials, and Applications," published by Wuhan University Press in China in October 2017;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9, it was sold ou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is. In 1879, German physiologist Wundt established the first psychological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Leipzig and published "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marking the birth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His research method is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of "mathematics-physics". Consciousness was once expelled from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and the claims and theories that study human consciousness are known as "pseudo-science". The success of this book lies in its criticism and innov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tradition dominated by the "material monism"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Keywords: Psychology, material monism, informational psychology, material-immaterial dualism, philosophy of mind.
个人简历
夏琳,女,1995年2月出生,汉族,现任武汉某高校政治辅导员。20XX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英语系,获得学士学位,发表毕业论文《论美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美国民众心理的塑造》。2021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心理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发表论文《信息科学视野中的精神分析》和《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瓶颈及其学科信息化》。主要的学术兴趣在于跨文化的心理特征比较研究,文化信息的实在论研究等;兼任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1. 《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及应用》:当代主流心理学的“异端”
《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及应用》(简称为《信息心理学》)基本上否定现当代“主流心理学”对于心理学研究对象、方法、原理、假设等的认知,全面支持从布伦塔诺以来受到排斥和打压的“非自然科学”研究倾向的心理学学派和心理学理论,并且用信息科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证明这种反抗主流心理学的“异端”代表的才是心理学应当的发展方向,只是它们还没有升华到信息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简而言之,“信息心理学”才真正是明确地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信息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信息心理学》的第一篇,“信息心理学产生的背景”:(1)近代心理学诞生之时的自然科学研究去向;(2)现代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和问题;(3)信息心理学产生的信息科学背景;(4)信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与科学观的建立。第一、二章介绍心理学面临的问题;第三、四章说明信息科学给出的解法。第二篇,“信息心理学的精华和要点”:(1)物质与信息:心理学史上的两种基本取向;(2)信息心理学的概念与原理;(3)信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研究心理现象的宗教、哲学与科学。第三篇:信息心理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应用:(1)在心理学历史研究中的应用;(2)在基础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在心理援助中的应用。
一般地说,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信息规律性。可惜,现当代心理学的带头学科是“认知神经科学”。它按照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其主要对象是人类大脑的“神经”,研究神经如何完成人类认知的功能。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系统的认知,就是“不务正业”,它在与自然科学争夺领地。就算有的心理学家能够申请到很多钱,购买大量的仪器设备,他们研究出来“神经”活动的规律,也在为“神经科学”做出贡献。请问,他们为自己的心理学做出什么其他学科拿不走的成果了呢?
2. 张掌然教授对《信息心理学》的评论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大学生辩论团首席专家、张掌然教授为《信息心理学》写出《代序》。他介绍道:“本书作者认为,信息心理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对当代主流心理学发起了挑战。信息心理学认定,信息科学不仅与物质科学比肩而立,而且更胜一筹,它从“物质—信息”二重性的世界观出发,重新审视心理学史和现有心理学学科;在这种视野下,重新思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结论。本书作者认为,关于心理学现象物质特征的研究不是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心理学的宗旨是要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信息规律及其应用;它要提出自己的概念体系,不只是说明质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那么,“信息心理学发起了一场心理学革命吗?”张掌然教授等在《认知革命真的发生了吗?》一文中指出:“在科学领域,思想的革命主要有两类:其一,本体论上的革命,发现一类全新的研究对象或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基本问题能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其二,方法论上的革命,提出了认识某类对象,研究某个基本问题的新方法。”
关于科学的研究对象,吴国盛教授在《什么是科学》中指出:“对笛卡尔来说,世界被表象为图景首先意味着世界被数学化,只有那些能够被数学化的东西才能进入我们的世界表象,才能被认定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否则就只是存在于我们头脑里的幻觉。…能否被数学化是事物能否成为实在的标准。” “空间化是世界图景化的另一种表现。…在现代世界图景中,一切事物唯有被纳入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框架之内,才可以成为认识的对象。就认识论而言,一个不能被纳入时空之中的东西,就根本不是个东西。一切科学也只能以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中定位的东西为研究对象,那些宣称研究超时空事物的科学难免被人认为伪科学。”
我们认为,不能够像吴国盛教授说的那样,宣布:因为“心理”、“意识”等对象,不能被纳入时空之中,因而宣称心理学是“伪科学”。所谓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已经被实践(包括科学实验)证伪、但仍然当作科学予以宣传推广的理论假说或假设。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对象都不是自然界中的物理对象,都不符合物理学的守恒定律,等等;心理学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请问吴教授:您能够证明它们都是“伪科学”吗?所以,信息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科学革命的意义,因为它发现了一类全新的研究对象,非时空的心理现象,并且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心理活动与神经活动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3. 对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理念论的再批判
任何一本西方哲学自己的教科书(英文版,不是由非西方哲学家编写的介绍“西方哲学”的教科书),都有一个公式,Western Philosophy = Meta-Physics + Epistemology + Axiology,即“西方哲学”由“物理学之后”(或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部分组成。在中国,把“Meta-Physics”译为“形而上学”,据说这来自于《易经》,而且有专家绘图说明。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宫廷御医,专门医治人的“身体”。亚氏承继父业,17岁时,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是一位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不仅不能理解柏拉图的深邃思想和“理念论”,而且打出旗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决严厉地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建立了他自己的物理学世界观方法论体系,并且运用于哲学研究,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公元前1世纪出版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做了两件事情:(1)在第1卷,第13、14卷,集中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2)在其余各卷,运用物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讨论哲学的主题、范围、术语、存在、实体、质料、形式、潜能、现实等。显然,亚里士多德是“物理主义”哲学的鼻祖。所以,形而上学在物质科学与物质哲学的领域内是管用的,但是它只能适用于物理现象的研究;一旦把《形而上学》作为普遍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运用到生命和人文社会现象中,它就成为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片面的、机械的和孤立的思维方式。
显然,只有推翻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才能够获得哲学本体论的承诺,才能够确立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信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引,才能够真正成为信息科学大家族的成员。《信息心理学》为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做出了“学科信息化”的示范。关于信息心理学的研究代表着一场科学革命,同时也代表着一场哲学革命,它是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分支领域全方位的革命。目前,哲学家们常说,对于XXXX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研究YYYY的形而上学地位。他们是实话实说,他们的确在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进行“思考”和“研究”。但是,他们错把“形而上学”当成了哲学“本体论”的唯一正确的“形式”。“本体论”(Ontology)是“学科”的名称,而“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是该学科内一个“学派”的名称。在人类思想史上活跃了2300多年的形而上学,一家独霸的局面,即将被“信息学之后”(Meta-Informatics)画上句号。信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占据领导和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到来。微信、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是这个“信息主义”时代精神的物质承担者,它们联合演奏出了信息时代的最强音。
4. 参考文献
【1】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
【2】李宗荣.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及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