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2025 SIS 展示 >> 鲁晨光:李宗荣的信息科学思想之我见
2025 SIS 展示
鲁晨光:李宗荣的信息科学思想之我见
李宗荣的信息科学思想之我见
鲁晨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数学和人工智能学院,中国阜新
长沙学院计算机工程和应用数学学院,中国长沙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李宗荣的信息科学思想,包括其哲学基础、信息定义、理论体系和方法,同时提出了正反面评价。作者赞成其信息本体论中的一些观点, 特别是信息的三个基本原理:不守恒,与时俱增,没有上限;肯定其理论体系比较全面。但是作者不赞成他的信息定义以及对信息量化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理由。
关键字:
作者简介
鲁晨光,男,1955年8月生,曾任长沙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长沙青年学术带头人。曾在加拿大尼亚加纳学院接受培训并在北师大数学系做访问学者。现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语义信息论、机器学习、色觉机制、投资组合、美感和进化。提出色觉机制的译码模型和广义信息论 (即语义信息论)。于《通信学报》、《光学学报》、Int. J. of General Systems, Entropy、Information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约40篇论文;出版学术专著4部。Email: lcguang@foxmail.com。
一. 序言
多年前,我在北大信息科学研讨会上得知李宗荣的信息科学研究,此后的印象是:他想建立一个外延更广的信息科学。最近,李宗荣给了我他的文章《<信息科学:概念、原理与方法>的内容和体系》【1】以及其他文章【2】,要我写个评论。 我初看后坦言,我俩在很多地方观点不同,我不想再挑起一场战争(因为我已经写了一篇《钟义信的全信息理论存在的问题》【3】)。但是他说,学术思想需要打磨,他不怕批评。于是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我现在深感他的研究不止是有广度,更有深度;他的研究早该引起大家重视。
我和李宗荣有类似的知识背景:当过程序员,钻研过哲学,对西方研究比较了解,对生物学感兴趣… 但是我们努力方向不同。他要建立信息科学理论大厦,而我重在研究语义信息论、色觉和美感、以及哲学基本问题【4】。我们容易沟通,也需要互补。这是我现在愿意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二.李宗荣的信息科学的基本思想
1. 哲学基础:二元论
他认为物质实在和信息实在并存(信息包括符号所表示的以及人的感觉、目的、理想等精神状态)。亚里士多德说物质存在具有10类范畴(像洛克的物性),比如:实体、量、性质、关系… 仿照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信息(或属性)实在论”,说信息有12中属性:
第一,信息实体,即意义,意思、含义等;第二,载体数量,与时俱增,不守恒;第三,信息特征,没有“公式”化,有“程序”化;第四,信息关系,没有“数量”关系,有“逻辑”关系;第五,信息空间,信息实体几乎不占空间;第六,信息时间,信息可以永恒,超越物理学时间;第七,原创生产,一次性的原始创新、产生;第八,复制生产,几乎无成本、不消耗能量的拷贝;第九,信息存储,几乎不要空间和地理位置;第十,信息传输,经互联网,不需物流网;第十一,信息共享,同时性,非异时性;第十二,信息演变,用逻辑和程序刻画轨迹。
李宗荣是哲学二元论者,而中国的信息科学研究者大多是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者。李宗荣的理由比如:存在超然信息,比如抽象的线(没有宽度),人的理想——现实中没有。他把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称之为信息哲学家,可见,其信息包含精神。
邬焜也有类似说法:“世界是“物质和信息(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双重存在的世界”【5】,信息分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和再生信息。但是邬焜的存在统一于物质基础,其哲学最终还是物质一元论。
Floridi也提出信息本体论【6】,但是他更像是信息一元论者。
2. 信息定义
李宗荣把定义信息为:“信息是物质信号和符号的含义”。他说:
既然是“含义”,就不是“物质”本身,它可以包含“物质”的信息,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信息。这样信息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别:“载体信息”与“纯粹信息”。
比较其他人的定义:
· 钟义信:把信息定义为 (被反映的)运动的状态与方式【7】;
· 邬焜:则把信息定义为间接存在,是物质状态的自身显示【5】。
· 鲁晨光:把信息(语义信息)定义为被反映的特殊性(即通过缩小外延减少的不确定性【8】;
· Floridi:有意义且真实的数据(不限于计算数据,包括图像和感官感觉【6】。
可见李宗荣的定义有其独特性。
3. 信息科学体系
李宗荣提出信息科学知识体系的“1+4+3”结构,即1门“理论信息学”,加上4门“工具信息学”(通信、控制、计算、机器人信息学),再加3门“领域信息学”(自然、社会、人文信息学)。理论信息学的基本原理有三条:即信息不守恒,信息能与时俱增,信息增长没有上限。它们与热力学定律(第一定理:能量守恒;第二定理:熵增大即信息减少;第三定理:绝对温度永远达不到其下限0度)“针锋相对”。
钟义信的信息科学可以简称为1+4+多,即全信息理论加上四门科学(符号科学、系统科学、控制科学、智能科学)+其他应用(他后来提出的信息生态学表示的)。
信息论(包括语义信息论)即关于信息传输的数学理论在李宗荣的体系中属于工具信息学,而不像在钟义信的全信息理论中——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
邬焜和Floridi的信息哲学也涉及信息科学。比如邬焜认为:信息哲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把信息科学中的发现与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从而在“自然—技术—人文”的整体框架中理解信息的本质。Floridi也研究了语义信息测度(太复杂,不成功)【5】,但是他的主要影响在于提出:信息革命是“第四次革命”;数字技术和智能系统正在重新定义“自我”和“存在”的边界;人类需要学会在信息生态圈中谦卑而理性地生活。
邹晓辉的融智学也和信息科学密切相关【9】。他说:信息科学是“器”,信息哲学是“道”,融智学则致力于“道器结合”的“法”。段宇聪在经典的DIKW(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认知模型上增加目的P,提出DIKWP认知模型【10】,也和信息科学密切相关。刘钢除了介绍Floridi的信息哲学,还引入中国哲学中的“模型论”思维,强调信息哲学的独立地位与中西融合【11】。
相比之下,李宗荣和钟义信的信息科学框架比较完整。李宗荣的框架更为宏大;他说要想填充元素周期表一样填充各领域信息学。是否可以博采众长,值得考虑。我认为信息哲学和信息论应该同时作为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
4. 理论信息学的方法
他说:
关于理论信息学的方法,它要解释“信息”对象的结构、功能和动力机制。在物质世界里,物质实体都具有“惯性”,其运动靠着“外力”推动。在信息世界里,信息实体都是“自为”的存在,不需要“外力”,它靠着“内力”的推动,而改变自己、创造自己,所以才有信息的“增长”和“繁荣”。…基于自己从事“系统生成”和“代码设计”的经验,归纳出一种“目标-逻辑-程序”构成的“三元组”的结构和运行模式。这种“三元组”在计算机系统中是“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在人类心理系统中是“动机-知识-智慧”;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是“生存观念-自然观念-社会观念”。
上述三元组虽说是研究方法,但更像是“再生信息”发展规律。因为他说:精神的存在是一种辨证发展的过程,即“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自在而自为的存在”。邬焜和段宇聪也有类似思想。
三.我的观点和读后感
1.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我一直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者。我曾提出色觉机制译码模型,认为朴素反映论(相信色觉和色光相似)可以被改造为信息反映论,它兼容赫尔姆霍茨的感觉符号论和物理学相对论【8】。李宗荣的研究提醒我,光是反映是不够的,因为人的理想也包含未来世界的信息,这种信息是主体的创造,是精神发展的产物。我最近关于自由能和自组织的研究【12】也支持这一点。信息反映论或许应改进为“信息反映-改造论”。
虽然我不赞成李宗荣的二元论,但是他的信息本体论,特别是他的物质属性和信息属性的对比是很有意义的。
2. 关于信息的定义和信息论的必要性
我不赞成李宗荣的信息定义和对信息量化的看法。
我认为,香农信息是通过概率增加提供的,语义信息是通过外延减小提供的。两者都减小事物存在不确定性。日常语言中的信息大多是语义信息(包括温度表和定位指针提供的信息),如果用哲学的语言说,(语义)信息是被反映的特殊性。先验逻辑概率越小,概念就越特殊;真值越大,反映就越准确。所以语义信息量=log(命题真值/谓词的逻辑概率)。
这种对信息的看法和李宗荣的看法非常不同。我理解这种差异。我和邹晓辉争论多年,他持有和李宗荣类似观点,他的“物-义-文”模型同时强调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现在我认识到:语义包含外延和内涵,外延是语言或符号所指范围,内涵说所指对象的本质特征。我说的信息是外延信息或形式信息,而他说的信息是内涵信息或内容信息。两者区别比如,提供“老年人“的形式信息,我们只需要提供这个概念覆盖的年龄的模糊范围(比如用一个Logistic函数表示);而提供“老年人”的内容信息,最好是用图文字典——提供白发、缺牙、弯腰驼背等特征。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赞成信息可以量化,而李宗荣不赞成日常信息(语义信息)可以量化。因为信息内容千差万别,很难找到统一量化标准。举例说,考试成绩在1-100分内变化,人的死亡年龄在0-100岁之间变化;假设两者概率分布类似。告诉一个人考试成绩及格(大于60分)和告诉一个人死亡年龄大于60岁,形式信息一样多;但是信息内容完全不同,无法量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信息论是关于信息量的数学理论,它只研究形式信息,因为忽略了内容信息,信息论才更具有一般性。信息论(包括语义信息论)也确实有助于优化语义通讯,提高通信效率【12】。
把信息定义为符号表示的含义,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天气预报提供信息,定位地图提供信息,经济指标提供信息,它们的含义有什么共性,以至于我们说它们提供信息?难道是概念的内涵或信息内容?不是!因为内容大不相同。什么情况下我们说信息多呢?事件越偶然,预测精度越高,而事实证明预测是对的,信息就多。偶然,精度高,正确,这都只涉及概念的外延和形式信息。
传递信息内容也需要考虑,但是那不是信息论的任务,图文字典和多媒体传播就是传递信息内容的最好方式。李宗荣也研究信息传播【2】,他重视信息内容有其必然性。信息论和多媒体传播理论不可相互取代。
3. 关于信息的三个基本原理
我觉得李宗荣提出的信息三个基本原理是他理论的闪光之处,很有意义。他用热力学三定律作对比,说明信息和物理实在(物质和能量)大为不同,甚至相反。用这种方式解释人的精神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很自然。
我最近研究信息和物理学熵以及自由能的关系【12】,得出结论:香农信息类似于热力学自由能,语义信息类似于添加约束后平衡后时的自由能(自由能中能做功的部分,即火用)信息和自由能的增加(而不是熵减)带来了生物自组织和有序。李宗荣信息三原理有助于解释地球自由能的增加和生物自组织现象。
以前我认为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基础,看来这基础也应该包括信息的基本原理。
四. 结束语
虽然我和李宗荣的学术观点和研究重点明显不同,但是我觉得他的研究很有特色,特别是他的信息本体论,包括信息三个基本原理,值得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研究者特别关注。关于信息定义和信息量化,我不赞成他的观点。但是,不同观点有其不同理由,兼听则明。
欢迎相互批评有助于共同提高,我也要向李宗荣学习,欢迎别人对我的语义信息论和信息反映论评头论足。
参考文献
【1】 李宗荣. 《信息科学:概念、原理与方法》的内容和体系. 文学与人生,2022年第34期.
【2】李宗荣, 陈少华, 张建伟, 田爱景. 通信的数学理论与传播的信息科学[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9): 1698-1706. DOI: 10.12677/ass.2019.89232
【3】鲁晨光,钟义信的全信息理论存在的问题,2025年武汉信息科学研讨会”文章。
【4】鲁晨光,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年。
【5】邬焜,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哲学的全新突破,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2期,网页:http://philosophychina.cssn.cn/xxly/xxly_20385/201507/t20150714_2731680.shtml
【6】Floridi, L. Semantic conceptions of information. 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eop.illc.uva.nl/entries/information-semantic/ (substantive revision Jan 7, 2015).
【7】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第五版),北京优点大学出版社,2013.
【8】鲁晨光,广义信息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9】邹晓辉,信息融智学=信息哲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工程+信息处理之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143-1500301.html
【10】段玉聪,DIKWP人工意识模型与相关理论分析报告,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93393.html
【11】刘钢,信息哲学探源,(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年。
【12】鲁晨光. Reviewing evolution of learning functions and semantic information measures for understanding deep learning. Entropy 2023, 25, 802. 中文版:http://www.survivor99.com/LCG/information/Impr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