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 2025 SIS 展示 >> 田爱景:哲学反思:当代意识理论和智能科学

2025 SIS 展示

田爱景:哲学反思:当代意识理论和智能科学以及“物质一元论”


哲学反思:当代意识理论和智能科学以及“物质一元论”

田 爱 景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摘  要2021年6月8日,《科学》杂志载文提出,用对抗性合作的方式检验已有的意识理论。2023年6月23日,邓普顿基金会「加速意识研究」项目,对意识理论的对抗性合作实验的第一期结果,表明大脑的实际活动均不能完全地匹配意识的两个主要理论(整合信息理论(IIT)和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的预测。IIT的表现比GWT略好一些若整合信息理论发展完善,它将不仅直接影响昏迷患者的临床治疗,直至干细胞研究、动物及器官样本测试,甚至包括堕胎问题,还将对一系列道德问题产生深远影响,涵盖当前关于人工智能感知及其管理的争议。

但是,2023916日,124位科学家批评整合信息理论是“伪科学”,签名的科学家中包括多位领域内的知名研究者。神经科学家Erik Hoel发表文章称,“雄心勃勃的意识理论不是‘科学误导’”;并逐段详细回应了签名信中指出的问题。他担忧地指出,意识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如果受到打压,最终我们可能再次经历一个“意识的寒冬”,像20世纪仅仅谈论意识就被认为是伪科学,使神经科学倒退了数十年。本文作者,就当代意识理论与智能科学的“检测”,提出哲学的反思。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推倒“物质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关于“自我认识”的探索才能步入正轨。

    关键字:意识理论,智能科学,哲学反思,物质一元论,二元论的理念论

 



image.png                  作者简介

田爱景,女,1946年9月生;河南省濮阳市人;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79年在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进修;先后在武汉大学与湖北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2007年3月于湖北大学退休。主要研究领域:信息科学、计算机软件。代表作:论文,试论泛计算主义与计算信息学、On the Information Complexity of a System ;著作,《社会信息科学导论》、《计算机医药学应用基础》、《Visual ForxPro 6.0 及其程序设计》。



 

1. 人类认识自己的困难:“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局限

古希腊的阿波罗神庙上镌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中国的老子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是谁?”,是人类的初始之问。

按照“物质一元论”的哲学本体论思维理念,我是百十来斤的“物质”,骨骼和血肉。世界上除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什么都没有了。人类的“精神”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的“功能”,“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心智”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与“身体”和环境之间实施“反作用”。

那么,我们的世界上,到底有些什么呢?2300多年以前,柏拉图说,除了人们“肉眼所见”的“物质”,还有“心灵所知”的“理念”(即“非物质”的存在)。他提出的二元论的理念论认为,世界一分为二:物质的存在与非物质的存在;物质的存在以变化为特征,非物质的存在以永恒为特征。人由身体(Body)和心智(Mind)组成,心智比身体的价值更高。

但是,在柏拉图过世之后,亚里士多德(亚氏)写出《物理学》和《物理学之后》,把理念论批倒批臭了,而且得到公众认同,因为亚氏的思维理念,与绝大多数非智力劳动者在日常生活的感觉完全一致。于是,“二元论”成为一个“贬义词”。后来,笛卡尔提出“延展之物”与“可思之物”的二分法,以及关于“松果腺”的假设之后,二元论进一步地被人们“唾弃”为一种“欺骗”。

所以,当代学者与公众的主流认知理念是:二元论是错误的,一元论是正确的。124位学者否决“整合信息论”的科学性,在情理之中。

 

2.意识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其哲学评述

2022年,《自然评论-神经科学》杂志曾发表一篇关于意识理论的综述文章。有学者基于该综述撰文,介绍四类重要的意识理论:(1)整合信息理论IIT);2)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3)再入与预测加工理论REPPT;以及(4)更高层次理论HOT。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第一、二两种意识理论及其哲学评述。

整合信息理论试图从公理出发,推演出意识理论的大厦。它提出四大公理:1.真实;2.信息;3.整合;4.独一。它用符号Φ代表系统的整合信息,度量意识水平。它提出,意识是神经网络影响自身的内在能力,由网络支持的最大不可约整合信息Φ的数量决定。最大Φ的复合体可能主要存在于大脑后部皮层,即颞--枕部的“热区”。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思维路径是:有此功能,有此过程,便有此意识。它认为,意识来自于那些全局可用的认知过程。比如,注意力在选择并放大特定的信号,并让其进入全局工作空间。它认为负责这部分任务的脑区在顶额叶。

    我们认为,人类认识自己,指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心智,包含硬件的物质和软件的意识;前者即大脑和神经系统,后者即是心智的系统(组成、结构、功能、机理等)本身。在学科分类的意义上,关于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并不属于意识理论研究的范围。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磁图(MEG)和脑电图(EEG,探索“心智”发生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什么位置,有如何的“物质因果”过程等,主要是关于意识的物质载体的理论。

 

3.智能科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哲学评述

起初,人类认识机械能,化学能,电能;这些能量的释放不改变物质的质量,只改变能量的形式。20世纪3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形成的自持链式反应,在瞬间把铀核全部分裂,释放出巨额能量。如果以相同质量的反应物的释能大小作比较,1千克氘和氚相当于1万吨煤。
运用类比推理,如果说关于能量的发现,起源于对物质的认识,那么关于智能的探索,应当致力于对信息的认识。马克思中学时代确立为人类工作的“理念”,既是他的“价值追求”,更是他的“人生智慧”;他撰写《资本论》,要用革命理论掌握群众,变成改变旧秩序的物质力量。我们认为,智能科学是关于“信息”如何产生“智能”的科学,其基础应当是信息科学。然而,看到有的智能科学教材却说,“智能科学”是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创建的前沿交叉学科。


    我们认为,基于“物质-非物质”二元论的本体论,正如计算机软件产生智能,手机APP产生智能,珠算口诀产生智能;显然,大脑和神经硬件只是“物质载体”,其中的“软件系统”才产生智能。只有“认知科学”的核心视角才是合理的,它将心智视为信息处理器,研究心智信息在神经网络中的表征、传输、处理。它类比计算机的工作模型:输入(感知、学习)、存储(记忆)、控制(动机、意志)、处理(思维、意识)、输出(情绪、言语、行为)。“神经科学”讲大脑的硬件,“人工智能”讲计算机应用,上述该教材2/3的内容接近跑题了。

 

4.“物质一元论”的“替代者”:“物质-非物质二元论”

整个人类思想界,接受柏拉图的二元论的“理念论”(即“相论”)居然需要2300多年。一方面,柏拉图指出存在两个相互区别的世界,但是他很难构想这两个世界的关系。后来的笛卡尔用“松果腺”解释两者的关系,也不成功。另一方面,1938年,在斯大林哲学中,给柏拉图理念论安上一顶“唯心论”的资产阶级“帽子”,然后抵制形形色色的“唯心论”,作为阶级斗争的长期任务。到了21世纪初叶,中国学者创立了“理论信息学”(即一般信息学),作为连接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的桥梁,在理论上推倒了“物质一元论”。这时,拥护柏拉图二元论的学者才有了“底气”。

《西方哲学史》(第七版)的作者SEStumpf说:“相论使得科学知识成为可能,因为很明显科学家‘不去管’实际可见的特殊的东西,而是处理本质的东西或普遍的东西,即处理‘规律’”。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特殊的事物,但是我们的思想可以“看到”(“see”)普遍的“相”。[1]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里,大都是在“一级”抽象之后,进行的“二级”抽象,不像苹果的“概念”是在苹果“实物”基础之上的抽象。个人的具体的“权利”和“义务”,与法律规定的一般的“权利”和“义务”;等等,与自然科学中的“殊相”和“共相”的关系,完全不同。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承认“物质一元论”的替代者,接受柏拉图的二元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2]

 

5.信息时代中范式的转变:二元论的信息哲学与信息科学

    20238月,在中国北京召开了国际信息研究学会2023年峰会,其主题是“信息范式的转变”。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向大会投稿8篇,被登载到MDPI杂志网站。李宗荣、王夏、陈腊梅、夏琳、张子昂等分别做了8篇论文的演讲。815日上午,李宗荣报告了题为《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特征的对比与分析》的论文。

在演讲中,李宗荣指出:“自然信息”是大自然自身的信息。在人类发明语言文字之前,“自然信息”与“物质”相捆绑,是一种副现象。在发明了语言和文字之后,人们才可以记载世界上的“事物”及其生死之间的“过程”。这时候,才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以及可以考究的“社会信息”。以人类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产生了一个“非物质”的“理念世界”,其构成是“人”,“家庭”、“社会”,以及“权利”、“义务”、“公平”,等等。100年左右,全部人类个体换新一遍,但是大中小学教材内容、哲学科学经典文本却完整留存。柏拉图在2300年前就说,物质常变,理念长存。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即“物质一元论”,可以终结了。

我们认为,物质-非物质二元论的本体论及其世界观方法论的确立,就像星星之火,可以造成燎原之势。所谓范式转变就是从“物质”一元论转向“物质-非物质”二元论。当代的哲学与科学,都需要完成这个转变。其中,意识理论和智能科学在这场人类思想观念的战略转变中是带头的,二元论的信息哲学与信息科学是它们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摩根史特恩,罗伯特·齐默尔.哲学史思路----穿越两千年的欧洲思想史.唐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宗荣.理论信息学概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HuaGuang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t Wuhan
  • 扫一扫查看网站!

  • 扫一扫查看!

鄂ICP备19018315号-1

版权所有: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技术支持:武汉网站建设